文/顾澄海
赛鸽一定要讲究血统,
没有好血统就没有好个体,
因为这些先天遗传条件是代代相传的
而赛鸽当然要讲究训练,
提高它们的学习行为,
使本能行为得到增强。
后天获得的性状固然重要,
超级鸽却不可能从遗传中得到它,
也不能将它遗传给儿孙。
有些鸽友的育种观念与遗传学的原理相悖,相信“2羽冠军鸽相配必然会生出冠军鸽”“2羽超长程归巢鸽相配必然会生出超长程赛鸽”,以为这是必然的结论,其实这已违反了遗传原理,结果往往是失败多于成功,成功者也不知其所以然。
赛鸽的快速飞行和稳定归巢,都是一种行为表现。动物行为遗传学告诉我们,动物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本能行为,另一类是学习行为,鸽子也不例外。雏鸽一出壳就会张嘴讨食,幼鸽一出舍就会飞翔,这是属于先天的本能行为。雏鸽初次张嘴讨食的时候小脑袋乱碰乱撞,好不容易才找到爹娘的嘴巴;幼鸽出舍飞翔时飘忽不定,好不容易才跟上鸽群,这些都是后天的学习行为。
鸽子本能行为是先天的,是会遗传的。每一羽幼鸽出了鸽舍都会飞翔,代代相传。
鸽子的学习行为是后天获得的,是不会遗传的。每一羽成鸽都要经过一段学习过程,它的每个幼鸽也都要从头学起,不因为它的爹娘已经学会了这项本领,自己就不学自通了。
冠军鸽的优点从何而来?
记得几年前,我的老搭档认为后天学习获得白本事是可以遗传的,而我却持相反意见,为此,手们有过一番心平气和的讨论。我有一羽铅笔灰龙鸽,参加我国“迎亚运全国赛”,在天安门广场方出后,时隔2年才飞回老家。它一身枯黄干燥的习毛,就像观赏鸽中的“箭羽鸽”那样,说明它在外流浪了2年,不是被人抓住后再逃回来的。可它后来所生的幼鸽仍然是一身亮丽的灰色,因为黄的羽毛是后天获得的,这是不会遗传的。获得1状不遗传的道理就那么简单。
但我的老搭档要举证后天获得的性状能遗时,就不那么容易举例了。他拿出一本前苏联农业科学院院长李森科写的书,书名叫《农业生物学》,李把自己提出的获得性状遗传理论称之为米丘林遗传学”。这在生物界造成很大影响,就连历来重应用科学轻理论科学的鸽界也在所难免。
冠军鸽的下代再得冠军,这是获得性状遗传的结果吗?不是的,应该是本能行为遗传的结果。羽子能够得冠军,它自身应该具备两个条件:是有一个好的血统,即上代有强烈的归巢本能和快速飞翔本能遗传给它;二是有一个好的学习条件,即在一个好的教练指导下,身体强健有力,平时训练有素,比赛前调教有方,赛时才能充份发挥它从学习中获得的技巧。前者是先天的本能行为,是从遗传中得来的,但是后者是后天获得的学习行为,是不遗传的,两者缺一不可,本能是鸽子维生的基本能力,但本能的发挥可以借助学习行为的锻链而增强。
冠军鸽也有菜鸟子女
冠军鸽也有名落孙山的儿女,这更说明动物行为遗传学的正确。遗传不是遗产,爹娘的遗产可以不折不扣地传给它们的儿女,而鸽子的优良性状遗传给它的儿女时,是或多或少的,甚至把劣质性状遗传给儿女。目前还没有一种仪器可以用来测定基因的优劣,或控制选择把优良性状遗传给子代。因为先天遗传有很大的机遇性,所以有那么多的鸽友相信运气。就后天锻链来说,教练是否因材施教,或者训练不彻底,或根本没有训练,鸽子的学习条件便非常有限了。本能发挥可以借助学习行为的锻链而增强,同理,学习不佳也可以变成反作用力,使本能削弱。说得更通俗点,就是赛鸽不经训练或训练不好,再好的血统也得不到好的发挥。
以上海鸽特色为例证
更多的情况是冠军鸽既出冠军,也出笨鸟,子孙中有冠军多于笨鸟的,也有笨鸟多于冠军的。究其原因,也就是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不同发挥的结果,所得到的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不等同所作用出来的结果。
有人认为上海鸽的特色是擅长飞超长程的耐力鸽,这是上海鸽友经过几十年定向培育而成的,换句话说,就是获得性状遗传的结果,然而这是似是而非的观念。上海鸽群(不含90年代引进的欧美鸽系)有三路基础种鸽:第一路是以比利时伟奇、古鲁内和德国麻尔、军用鸽等为主形成的“李鸟”,即“李梅龄种”。第二路是以美国海斯曼西翁、比利时司达沙和“中美合作间谍鸽”为主形成的王福元双阳、李祖克双阳和以此延伸的“杨家绛”。第三路是以日本军用鸽为主形成的“吴淞鸟”。其它还有“培尔琴”(比利时鸽)、“跃龙鸟”(台鸽)、“飞轮”(日本军用鸽)、“墙洞雄”(比利时布拉克豪斯)等。为什么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基础种鸽却形成一个单一的超长程耐力鸽群?这是上海鸽友在1959年~1990年这40年之间持续不断地举行了26次超长程比赛培育而成的,于是有些鸽友就功归于后天的获得性状会遗传,其实不然。
几年前,有位朋友给我讲述过一个他在池塘边捉青蛙的故事:第一年,青蛙见到他并不会怕,很少往水中跳,他一手一只很容易捉到。第二年,当他捉到一只时,另一只就往水里跳。以后,青蛙见他就往水里跳,他只能轻手轻脚趁它们还没发觉时才能捉到一只。乍一看,好像是青蛙的学习行为在起作用,而且遗传给了下一代,其实在这青蛙群中原本就有一部分比较聪明的,有一部分相对笨拙的,聪明的青蛙跳水逃遁而存活下来了,笨拙的被捉走而遭到淘汰了。存活的传宗接代,年复一年,这个基因在青蛙群里起了一个质的变化,这就是达尔文所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具有适应性变异的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不具有适应变异的个体被淘汰;反过来说,凡是生存下来的都具有适应性变异,这就是适应的起源。
上海第一次超长程比赛是1959年放兰州(1715公里),参赛鸽63羽,归巢15羽,飞失48羽。证明这63个个体是有差别的,这就是变异。这15羽超长归巢鸽是本能行为,因为它们的父母鸽从未飞过超长程赛,并无学习行为中获得的性状,所以它们能飞回来所凭借的肯定不是获得性状遗传。48羽飞失的鸽子说明了它们不具备这种本能,事实上已经被淘汰出局。之后,人们很自然地用这15羽归巢鸽子传宗接代,年复一年,循环往复地优存劣汰,40年以后的今天,上海鸽群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聪明,机警,吃苦耐劳。聪明能落野自生,机警能逃避天敌人害,吃苦耐劳能穿雾破雨,这些正是超长程鸽必须具备的条件。当然,每一代超长程赛鸽既有父母鸽遗传给它本能行为,也都有一个学习行为的作用,无一例外。这与捉青蛙的故事是同样的道理,可见鸽子从学习中获得的性状是不遗传的。
人工选择与物竞天择
赛鸽在激烈的竞翔中优胜者获得生存,劣败者淘汰出群,既有天择,更多是人工选择。鸽友们常把看不中的鸽子送去比赛,说“不回来的,自然淘汰”。有些迟归的鸽子虽是存活下来了,如果它的子孙不争气,还是会被打入冷宫。所以在激烈竞翔中失败的鸽子很少有机会存活下来;而获得优胜而生存下来的鸽子,一定比劣败者更能适应,它们的特长则由后代子孙鸽继承和发扬光大。
拉马克和达尔文都是现代进化论的奠基者,但对获得性状遗传问题,两位的观点大相迳庭。拉马克认为获得性状是会遗传的,论据之一,是长颈鹿因为吃树叶而把颈部拉长,把用进取得到的性状传给了下一代,每一代都拉长一点才成为长颈鹿。达尔文学则认为,起初的鹿群就有个体差异,有的颈长一些,有的短一些,颈部长的能吃到树叶而生存下来,颈部短的吃不到树叶被淘汰。后代中又会有颈部长和短的各种变异,是自然选择把颈部长的存留下来,这样一代代的选择,每一代都留长汰短,形成了长颈鹿。达尔文认为长颈与短颈是天生的变异,不是因为常常用到颈部而拉长的,它不是后天获得性状,而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诚然,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而赛鸽的定向培育是一种人工选择,要比自然选择进化快得多。
差异”“选择”“进化”“行为遗传”等抽象难懂的概念告诉我们:养赛鸽一定要讲究血统,没有好血统就没有好个体,这是代代相传的。赛鸽一定要讲究训养,提高它们的学习行为,使本能行为得到増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鸽群不断提高素质,离冠军的目标就愈来愈近。笔者的结论就是获得性状对赛鹆而言很重要,但不能从遗传中得到它,也不能遗传给儿孙。